萊默-維爾‧貴金屬 Lemmorville Precious Metals
臺灣地區市場誠實標章爭議反思

臺灣地區市場誠實標章爭議反思

Aug 22. 2021

撰文:AWAN。  圖檔來源:AWAN。

附註:本文同步刊載於萊默維爾貴金屬Blog AWAN專欄、AwanXtra官網。

在先前的專欄文章中,我曾提及不同地區對於所在地的貴金屬質量都有一套標準。在臺灣地區市場,「誠實標示」識別 LOGO的三角循環符號代表從製造、銷售到回收,皆有一套品管標準,能將自身產品印上三角符號的製造商必須繳納相當額度的保證金,且該制度要求貴金屬精煉誤差不得大於0.03%(即黃金成色不得劣於99.97%),否則公會聯盟有權撤銷業者資格。

然而這套標準規範在2021年出現了問題,一個帶有誠實標示重達五臺兩的JYX金塊,在交易過程中被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XRF檢驗儀器檢測出成色僅有千分之997.04,誠實標示公信力產生動搖。

目前國際通用質量與等級規範以LBMA為主,LBMA在全球2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145個在籍成員,範圍從採礦、精煉、運輸、貿易、保險和製造都納入嚴格規範,LBMA所規定的合格交割清單(Good Delivery List,GDL)要求純金精煉產品必須嚴格遵守在最低成色為千分之995.0,純銀則為千分之999.0,以及既定重量規範,確保產品度量衡與標示相符,並定期由「Argor-Heraeus SA、Metalor Technologies SA、PAMP SA、Rand Refinery Pty Limited、田中贵金属工业株式会社」執行合格鑑定。

目前臺灣地區貴金屬業界再次針對2016年1月發布的《CNS 2968飾物金屬之標示及成分規範》廣泛討論,部分人士認為任何冶煉皆有誤差,黃金冶煉標準應當下修至成色99.80%即代表足金;而另一部份人士則認為黃金冶煉在全球多數國家皆已視4N為通用規範,工業半導體甚至需要5N以上才能進入先進製程,臺灣地區市場若不比照標準則有失公允,也會使黃金冶煉喪失競爭力。

但在我看來這類爭執其實可以兩全其美,原因在於金飾冶煉標準與金條、塊、幣標準本該分開評判。由於金飾鍛造過程必然有焊接、鍛切等手工製程,焊藥等雜質就成了鍛造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成分,如果能做到不用焊藥就能黏接黃金,那麼4N就是完全可行方案,但問題是以臺灣地區既有手工技術很難做到,對銀樓、金飾、金工從業人員來說也是強人所難。

此外,LBMA GDL也是針對黃金條、塊、幣進行規範,而不包含金飾。所以,基本上用LBMA GDL標準去限縮金飾容許值是有問題的思維,國際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強制要求金飾與金條、塊、幣純度成色必須完全以相同標準看待。

舉例來說,全球第二大金飾需求國-印度,該國標準局(Bureau of IndianStandards)今年正式啟動金飾純度標記政策,每件作品都必須顯示獨特的六位數身份標記(Hallmarking unique ID,HUID),規格包含22 carat、18 carat、14 carat等黃金商品,此制度明顯與投資型金條、塊、幣有所區隔。這給了筆者另一個反思,臺灣地區貴金屬市場若要將金飾與金條、塊、幣兩者標準混為一談,並且建立嚴格單一標準,實際上是反國際潮流而行。

縱使印度標記與檢驗中心當前因政府沒有足夠人手進行大量檢驗,珠寶商發現在下個月開始的Dussehra(十勝節)和Diwali(排燈節)旺季很難順利交付消費者訂單;但可以確信的是,臺灣地區市場因為有完善的貴金屬檢驗經銷服務,且當前也有為數眾多的銀樓與經銷商熟知如何使用XRF檢驗技術,因此臺灣地區有能力避免印度面臨的檢驗量能吃緊問題。

若要達成雙方皆能滿意的標準,筆者淺見認為應該將金飾與金條、塊、幣純度規範一分為二(是否明定兩種CNS規範可再商議),金飾明確以「K金制」為規範,金條、塊、幣以「4N制」為規範,兩者之間換算輔以對照表格公告周知,便可避免消費疑義。早在2019年,澳洲珀斯鑄幣廠曾經針對類似議題進行分類介紹,當時該廠以純度「99.99%、91.7%、75%、<58%」四種規格為基準,同時對照金飾純度「24 carat、22 carat、18 carat、<14 carat」,並輔以圖片解說,讓人一目瞭然。

 

然而這種作法唯一的風險在於,在臺灣地區市場就是有不肖業者會用金飾容許值套用在黃金條、塊、幣上,讓原先金飾的「容許值」成為金條、塊、幣詐欺的「誤差值」。至於這類問題的防範方式為何,目前筆者尚無明確想法,但淺見認為持續推廣XRF檢驗技術應是可行的解決方案,至於其他更細緻的規範,有待其他先進前輩費心思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