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部落格

佛教的七寶是哪七寶? 24.08.2025

佛教七寶介紹:種類、意義與功用

一、前言

佛教經典中常出現「七寶」一詞。七寶並非單純指世間的財富,而是佛國淨土莊嚴與佛法功德圓滿的象徵。不同經典對七寶的記載略有差異,但其核心精神一致──彰顯佛法的清淨、光明與不可思議。


二、經典中的七寶版本
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

  • 硨磲、瑪瑙、珊瑚、金、銀、琉璃、赤珠

《無量壽經》

  • 硨磲、瑪瑙、金、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玻璃(頗黎)

《法華經》

  • 硨磲、瑪瑙、金、銀、琉璃、珍珠、玫瑰

👉 共同核心五寶: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
👉 浮動兩寶:因經典不同而異,如珊瑚、赤珠、玻璃(頗黎)、珍珠、玫瑰


三、七寶的種類、意義與功用

七寶不僅是佛經中描繪淨土的聖物,更是修行與供養的重要象徵。它們蘊含深厚的佛法意涵,同時也被賦予實際的靈性功用。


1. 金

  • 象徵:不壞、光明、智慧圓滿

  • 意義:代表佛法恆久不變,堅固無壞

  • 功用:常用於佛像與大殿裝飾,能增益功德,顯現佛法莊嚴


2. 銀

  • 象徵:清淨、純白

  • 意義:比喻修行者內心清淨無染

  • 功用:能息災、定神,古代為流通貨幣,常見銀元寶


3. 琉璃

  • 古義: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寶石,常呈青藍或翠綠色,如青金石(藥師佛)、綠松石(佛像冠冕)

  • 象徵:清淨無染、智慧光明

  • 意義:破除無明,顯現清淨智慧

  • 功用:淨化心靈、通靈啟智,於印度瑜伽中常助開啟脈輪


4. 硨磲

  • 古義:巨大白色貝殼,質地稀有

  • 象徵:莊嚴、珍貴

  • 意義:代表信心堅固,守護佛法

  • 功用:可消災解厄、庇佑子孫、安神定心、驅邪避凶;清代亦為六品官員頂珠材料,並常見於螺鈿家具工藝


5. 瑪瑙

  • 象徵:圓潤、美滿

  • 意義:喻人德行圓滿、堅固不壞

  • 功用:助修行人德行圓滿、堅固心志,亦常被製成念珠與飾品


6. 珊瑚

  • 象徵:生命力、堅毅

  • 意義:表法身慧命的延續

  • 功用:防止災禍、增長智慧、結佛緣,歷來多用於佛教供養與裝飾


7. 赤珠(含紅玉髓等紅色寶石)

  • 象徵:鮮紅光耀

  • 意義:喻佛法莊嚴,能破除邪惡

  • 功用:能平靜心靈、驅除邪惡,常製作成項鍊、手串,助人開悟大智


8. 玻璃(頗黎)

  • 古義:唐時稱寶石為「頗黎」。佛經所說「玻璃」非今日人工玻璃,而是天然寶石總稱,如紅寶石、藍寶石等

  • 象徵:晶瑩透徹、光彩奪目

  • 意義:比喻佛法純淨無垢,顯現光明智慧

  • 功用:作為供養聖物,助修行人心境清明


9. 珍珠(含真珠)

  • 象徵:圓滿、清淨

  • 意義:象徵菩薩悲心與智慧圓融

  • 功用:能安撫心神、啟發智慧,常用於項鍊、念珠,為佛教供養常見寶物


10. 玫瑰(玫瑰石或紅寶石)

  • 象徵:光彩奪目

  • 意義:比喻佛國莊嚴,顯現慈悲與尊貴

  • 功用:作為供佛與修行的重要寶石,象徵尊貴莊嚴


11. 蜜蠟(琥珀,部分傳統亦視為七寶之一變化)

  • 象徵:護身、凝聚

  • 意義:比喻佛法能凝聚眾生善念

  • 功用:具驅邪、辟邪、定魂之力,常作為飾品與佛堂擺設,亦作盆栽裝飾


四、琉璃與玻璃的差異

許多人會把「琉璃」和「玻璃」混為一談,但在佛經中,兩者是不同的:

名稱 古代意義 現代對應 佛教象徵
琉璃 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寶石,常呈青藍或翠綠色,如青金石、綠松石 天然寶石(非人工玻璃) 清淨無染、智慧圓明
玻璃
(頗黎)
唐代譯名,泛指單晶寶石,如紅寶石、藍寶石 天然彩色寶石 光彩奪目、尊貴莊嚴

👉 總結:琉璃偏重「清淨智慧」,玻璃偏重「光彩莊嚴」。


五、七寶的深層意涵

  • 莊嚴淨土:七寶常用來描繪佛國宮殿、樹木、地面,象徵佛國的莊嚴與圓滿。

  • 修行啟示:七寶不是要人追求外在財富,而是提醒我們培養清淨心、智慧與慈悲。

  • 功德法寶:七寶象徵佛法功德的具體化,提醒眾生佛性本具,只待開顯。


六、結語

佛教七寶,雖在不同經典中有不同排列,但其核心精神一致:呈現佛法的清淨、莊嚴與智慧。這些珍寶象徵的不是物質,而是心靈的寶藏。真正的七寶不在外界,而在於我們心中本具的佛性與慈悲。